·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工作 > 社会宣传 >

新晋三院士人人有绝活

来源:青岛日报时间:2017-11-28 09:12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昨日公布,中国海洋大学的李华军、包振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孙金声上榜。本报记者采访相关单位,并结合有关资料,一睹新晋三院士的风采。
 
   包振民:
 
   培育扇贝良种“蓬莱红”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扇贝养殖业暴发大规模的流行病害,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包振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致力于扇贝新品种研发。
 
   十多年间,他和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建立了以BLUP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并成功培育出了扇贝新品种“蓬莱红”,不仅改变了我国扇贝养殖无良种的局面,而且也给深受病害打击的扇贝养殖业带来了生机,标志着海水养殖动物育种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蓬莱红”新品种推出后,包振民继续在扇贝新品种培育的道路上前行。2003年,他受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之邀,前往探讨良种选育,在生产车间里发现了一只肉柱呈金黄色,在他人看来是“次品”的扇贝,他通过控制其基因,成功研发出了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类胡萝卜素,且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等健康保健功能的“海大金贝”,并于2009年获得了国家新品种认定。如今,“海大金贝”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因其肉柱金黄,色泽鲜艳,符合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且比普通虾夷扇贝增产23.5%,死亡率降低30%,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20多年的研究中,包振民和其团队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贝类育种体系——BLUP育种体系。2013年,包振民团队又建立了贝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目前,“一个系统”和“一个平台”已放在网上,供育种企业和养殖户免费使用,并进行联合育种。
 
   李华军:
 
   转行海洋的科研精英
 
   1977年冬,16岁的农家子弟李华军考入山东工学院动力机械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他被分配至东营市广饶县播种机厂,成了一名技术员。一年后,他考取大连工学院造船系研究生,从此与海洋结缘。
 
   1986年硕士毕业,李华军申请到了部队,被分配至海军潜艇学院,从事潜艇科研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潜艇在跟踪定位方面存在误差大、时间长等技术瓶颈,善于动脑动手的李华军抽空就琢磨,一遍遍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依靠纯方位的被动跟踪定位技术,大幅提高了精度和反应速度。1989年,该成果获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后,李华军参与了三种型号的潜艇研发工作,并在五年后再次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8月,李华军成为青岛海洋大学机电工程系教授。十年间,他带领团队构建起了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
 
   2004年,李华军领衔完成的“浅海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过度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李华军科研团队主持的“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解决了海洋工程设施全生命周期安全防灾的关键技术难题。
 
   2014年,李华军领衔申报的“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领域资助的首个重大基金项目。
 
   2016年,李华军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孙金声:
 
   破解油气井开采难题
 
   孙金声,1965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西南石油大学油田应用化学博士学位。2016年4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团队领军人才,同年8月被全职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金声长期致力于解决油气井工程理论与技术创新,解决了许多我国深井以及复杂结构井钻井重大科技及现场突发性技术难题。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重大专项和中石油重大科技课题42项,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首次提出化学膜既防止井壁坍塌又保护油气储层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发明了化学成膜水基钻井液;揭示了钻井液抗超高温机理,发明了抗温240℃的水基钻井液和抗温300℃的泡沫钻井液;针对复杂结构井井壁失稳、高摩阻等技术难题,发明了化学固壁剂和键合型高效润滑剂,研制出稳定井壁、低摩阻的高性能钻井液技术。研究成果丰富了深井、超深井钻井液理论,其系列技术在塔里木、大庆等20个国内油气田及土库曼斯坦、肯尼亚等12个国家规模应用,成为我国钻井液主体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记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