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需要编修,以确保文法、用词、语气、格式、标点等使用恰当。 (2023年10月19日)请按照校对指引,帮助编辑这个条目。(帮助、讨论)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23年10月19日)翻译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语言,也可能使用了机器翻译。请协助翻译本条目或重新编写,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明显拙劣的翻译请改挂{{d|G13}}提交删除。
典范转移(英语:paradigm shift),又称范式转移,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汤玛斯·孔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重要观念,主要用于解释科学史的发展,以及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时期科学家如何从事研究工作。虽然“典范”(paradigm,也作“范式”)一词在孔恩这部著作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孔恩并没有赋予典范一个明确的定义。狭义上来说,典范是一个科学社群对于“应该如何从事研究”的共识,因此典范可以是一些成功的科学研究案例。像是亚里斯多德对物体运动的分析,或像是马克斯威尔提出的用于描述电磁场的四条数学方程式。通常这些重大的科学成就都记录于教科书中,比如牛顿就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语: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中提出了著名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又比如中世纪托勒密所写的《至大论》,就是地心说理论的集大成者。除了描述理论的内容外,教科书中也常提及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及利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的数学技巧等,这些也都包含在广义的典范定义。[1]。
但典范并非固定不变的概念,当典范尚未确立之时,科学发展仍处于前典范时期(pre-paradigm science)。随著典范的确立,科学发展进入常态科学时期(normal science)。如果典范遭遇到挑战,便进入科学革命时期(scientific revolution),有时也被称作非常态科学时期(extraordinary science)。如果此时出现了一个足以挑战原有典范的新典范,就会进入新的常态科学时期(new normal science),此即典范转移的过程[2]。
如果思想上因为无法适应或主观上拒绝接受逻辑关系变化从而产生功能性认知障碍,造成决策取舍和行动选择都落后于现实发展,这种无法有效适应范式转移的情况称为范式瘫痪(paradigm paralysis)。常见的例子是面对技术革新的快速蔓延时一些传统的市场领跑者因为路径依赖和沉没成本等因素影响决策判断,从而无法及时理性的进行足够的相应产业升级,使其丧失转型时机变成了夕阳产业最终被市场淘汰。
目录
1 社会科学
1.1 案例
2 批评
3 参见
4 参考资料
5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