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绿丝绦:绿色的丝带,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赏析此句将柳树拟人化,具体描写那茂密并轻柔下垂的柳枝,生动地歌咏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
完善
原文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及注释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译文二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条好似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绿丝绦(t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故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孙朦编著.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M]. 长春:吉林出版社, 2017:78.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歌咏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赞颂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给人的总体印象。柳树的形象美在于它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里的“碧玉”既可指真实的玉,又暗含“碧玉小家女”(《碧玉歌》)中“碧玉”之意,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秀美的女子。古典诗词常借用柳树的形象美来形容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但此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将柳树化身为美人。用“碧玉”来比柳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咏柳》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二月的新柳在春风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充分表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诗中别出心裁地将“二月春风”比喻为“剪刀”,再用拟人化的“裁出”动作,使视之无形的春风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一问一答,跳脱有致。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3篇诗文 ► 31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
广胸中之丘壑,游物外之文章。
——《小窗幽记·集豪篇》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佚名《商颂·玄鸟》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增广贤文·上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赵恒《劝学诗》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前赤壁赋》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丘逢甲《春愁》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