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怕打针、怕医生,怎么办?徐杨
心理医生
宝宝生病,无疑是最让父母担心的事;而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更是痛苦又无奈的选择。为人父母,几乎都遭遇过孩子一进医院就开始焦躁不安、一听打针输液就哭闹不止的难题。孩子为什么这么怕?儿童对去医院、看医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恐惧感,对打针、抽血也会有抵触情绪。陌生环境带来惊恐: 随着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和形成,突然被带到陌生环境的话,的确会惊恐。对治疗刺激的保护性反应: 儿童的机体和智能尚未发育成熟,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畏惧感也是很自然的,这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保护反应之一。被强制束缚缺乏安全感: 在医院就诊时,成人大多采取的办法是强行摁住孩子,控制他们保持某种姿势。当孩子被束缚躺下时,是没有办法观察到四周状况的,这就更加导致缺乏安全感,因而感到特别恐惧。孩子的惊恐情绪往往需要很久才能平抚,从此也对医院和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有了深深的恐惧心理。其实在就诊时,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对于即将接受的治疗所表现出的不安和畏惧,都是来源于对疼痛和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疼痛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不单纯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儿童的发育尚未成熟,对疼痛敏感,所产生的畏惧主要来自心理上对疼痛和创伤的恐惧,并不全是由创伤造成的组织疼痛。当他们知道了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不适的心理感觉就能缓解不少。父母怎样帮助孩子缓解心理恐惧?作为父母,提前做好以下的准备,带孩子就诊的过程就能更轻松,亲子关系也能加深:1. 克制你的害怕和焦虑孩子喜欢观察大人的表情神态,如果你表现出焦虑和害怕,那么孩子也会那样,而焦虑和害怕是不利于孩子配合治疗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把去医院当回事,可以轻描淡写地说成「看医生」,而不要说成「上医院」。同时,也要告知亲人和朋友,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紧张情绪。2. 不要渲染、夸大负面情绪儿童还处在发育期,对事物还处在认知阶段,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任何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影响。父母在阻止孩子某些不良行为时,尽量不要用「不吃饭,就把你送医院去」「再不听话就让医生来给你打针」等等语句来吓唬孩子,这些错误的诱导,会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错误的认识。时间久了,这种反复的负性强化会在无形中加重孩子的恐惧感,从而形成痛苦的印象,导致孩子对医生、医院的排斥,不利于以后配合医生的诊疗。3. 尽量少参与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安静地陪着孩子就好。最好不要插话,更不要在旁边嘘寒问暖,好像比孩子还担心,尤其不要问「疼不疼」这些敏感的问题,这会极大地影响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如果可以,家长最好离开治疗室,让孩子单独接受治疗。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脆弱。4. 告诉孩子将会发生什么事去看病前告诉孩子:将看到什么人,比如有穿白大褂的医生、有戴口罩的护士;将会发生什么事,比如详细告诉孩子抽血化验的步骤;将会和家人分开一段时间,一会儿就会见面;将会有一些疼痛的感觉若能确切地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孩子就不会太焦虑。5. 和孩子一起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孩子喜欢通过情境游戏、角色扮演去体验各种情绪,包括担心、害怕、焦虑等负面情绪。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去到医院会发生什么,让孩子自己体验看病的过程,有利于帮助他们释放紧张的情绪。真的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时,可以带一些孩子喜欢的书籍或玩具,以缓解孩子的压力。6. 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诚实很多孩子听到打针就会害怕,若是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就医经历,就更是如此。例 1:家长在言语安慰上,要避免使用「打针不疼」等词语,这会加重孩子的畏惧。不如用「等医生看完后,我们就可以回家了」这样的语言来缓解孩子的情绪。例 2:还有家长在明明需要打针时,却说「我们不打针」,结果是把孩子按住,强行给孩子打针。有过这样的经历后,孩子的依从性就会越来越差,不仅不配合,还会奋力挣扎。正确的方法是,如实告诉孩子要怎样治疗,而且态度坚决。可能孩子一开始会有些哭闹,但他发现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的时候,就会逐渐平静下来。例 3:孩子问「疼不疼」时怎么回答?不如诚实地告诉孩子:「是的,扎针的地方会疼,但只疼一会儿,然后就不再疼了,身体也就彻底好了。」并记得,适时称赞他的勇敢。7. 多给孩子安全感很多孩子在治疗时哭闹,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来缓解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家长此时就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体会他的心情,可以通过身体的接触、拥抱、轻声细语来安抚孩子,让孩子获得安全满足。对于过度紧张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运用正确、适当的拥抱体位来帮助孩子顺利、快速地接受检查,以减轻孩子的压力,避免不良情绪。医院有哪些应对措施?现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医务人员不仅需要精湛的临床技术,还需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善于运用各种心理干预方法减少患儿在治疗中的不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就诊的过程中,只要家长与医务人员提供足够的耐心和技巧,经过引导共同减轻孩子的焦虑与畏惧,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纳,就能愉快地接受治疗。为了让儿童更配合诊疗,很多相关的科室及医院都在装修、装饰上更多贴近儿童的心理。但并不是装饰得卡通、充满玩具,就可以让儿童对医院、医生完全接受。最重要的,还是建立「愉快诊疗」的理念。具体来讲,就是:照顾儿童在医疗机构中的心理和情绪;帮助儿童适应并熟悉医院环境;让儿童对医疗过程有所了解,做好接受治疗的准备;帮助家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行为发育。1. 营造温馨的医疗环境儿童对于陌生环境、陌生人都存在排斥心理,严肃的气氛极易引起患儿紧张、惧怕的心理。美化环境可以使诊疗室充满童趣,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卡通图画与玩具也会让患儿感到自己如同在家中一样受到重视与关怀,在诊治时也更可能主动配合。2. 建立信任关系3 岁后的儿童,能够分析、综合外界刺激因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治疗前接诊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格,结合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多鼓励、多安慰,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各类操作进行解释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抚慰孩子对医疗的紧张情绪,让手足无措的父母放下心来。3. 给予儿童一定的控制权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给予适当的控制权,如有不适时可以立即表达,比如告诉患儿可以在有痛感时举手示意,并且提前演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诊医生合理配合患儿的要求会增强他们对医生的信任感,同时使用鼓励的语言培养患儿的自信心。4. 给予儿童正面的引导有的患儿可能曾有过初诊的不良体验,但只要在复诊中,对患儿施以正向、积极的引导,重新给予良好的就诊体验,畏惧感也会随之减轻。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在适当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引导他们数数、想象美好的故事画面等,都可以使其精神放松。在诊治过程中,也可以应用鼓励法,多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患儿配合时要及时夸奖,以满足儿童的自尊心,增加其荣誉感。5. 运用诱导技术操作流程可参考儿童口腔治疗中的「Tell-Show-Do」诱导方法。告诉孩子:运用轻松的语言来解释治疗过程,比如先告知要用听诊器听听心跳的声音(Tell);进行演示:可以先在医务人员自己胸前比划一下(Show);真正操作:最后才在儿童身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治疗(Do)。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语言要与患儿年龄、教育水平相适应:比如,对 3~5 岁的儿童,在交流中要更倾向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又如,学龄期的儿童有一定的理解力,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的事物,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来提问,以增强对治疗的认知。当患儿自己了解了陌生事件发生的过程,对治疗的畏惧感也就会随之降低。6. 预防家长的心理暗示影响儿童因为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害怕治疗,而父母对患儿的溺爱、过分放纵或过分焦虑,甚至是父母自身的畏惧心理等,都会对患儿在诊室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征得患儿家长同意下,让其临时离开诊室,可以避免家长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影响。而大多数患儿也因父母的暂时回避,情绪由不安转为顺从,从而更顺利地接受治疗。责任编辑:丁若水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题图来源:Shutterstock.com